端午节后
似乎每次给日志个标题都很难,所以我一般都用节日、月份、季度、重要事件等来命名。这样有一个好处,就是看起来似乎我的日志很散,名副其实的散文。
这让我想起高中时一些过往:当时我每每以诗人和散文家自居,考试或者平时的命题作文都是洋洋洒洒几千字,似乎某几次尝试过诗歌,另外一次尝试了文言文,其他几乎都是散文。我很感激我的老师,现在回头看来,今日我的种种在那时已经慢慢种下,而给这种种孕育空间和最初养分的,就是老师充分的包容。我的一些文体尝试之后,并没有被训斥为不严肃对待考试,而是充分的指出我对文体的理解上的偏差,文章中的语病。其实对于文学,我一直觉得全职的作家都是YY者,当作者都全职为作家的时候,还有什么素材可言?所以从迈进大学的那扇门开始,我就选择了计算机。
我已经越来越远离曾经的我。
前些天下班后和inSeek一起回家的时候讨论起历史,当然不是说前人的文治武攻,仅仅是讨论历史对人的影响。我始终不敢去自己读史,我很担心当我从史书爬起来时,我还是不是原来的我。我宁愿保持着自己思想的苍白,去做所谓的“文艺性程序员 ”。我想这应该也是很多纯粹的文人悲惨下场的原因之一,他们无法从历史中看到未来。
幸好,我有程序员这个救命稻草。有时候就是这样无奈,就像很多人吃着粽子却从来不知为何要吃粽子一样。
但我们都是在生活。